
五石散历史悠久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传记》曾纪录:王人王侍医遂病,自练五石服之。可见五石在战国时辰即作为药材使用。到了秦汉时辰,五石被合计是至人服食领域中的一种,汉武帝曾命术士李少君,烧真金不怕火金石一类矿物,制成石药以求永生。东汉张仲景因五石性炙热,不错驱寒,故而讲求将其编写成药方——五石散,用以支柱风寒,也称“寒食散“。所谓五石,即“石钟乳、石硫黄、白石英、紫石英、赤石脂”。这些矿物药药性皆炙热蛮横,服后能壮火兴阳,竭力精神,和煦脏腑,不失为治病救东谈主的良药。
五石散果真流行始于魏晋。《世说·语言》篇载:何平叔云:“服五石散,非唯治病,亦觉神明清明。”何平叔即何晏,是曹操收养的男儿,文华出众,声望很高,传说他服了五石散后,顿觉神明清明,膂力增强,在他的带动下,五石散冉冉成为魏晋名士圈子的入场券。能食五石散,方可谓风致。著名书道家王羲之进行创作前,也同样会服用五石散,自愿用后灵感充沛,动笔如神。
然则,任何药物使用失当或超出剂量未免会引起“不良反映”,“五石散”亦不例外。北魏建国天子拓跋珪,是魏晋南北朝史上一位隆起的东谈主物。其少小时趁前秦沦陷,部族叛乱,在贺兰部复旧下通知即为代王,并任用贤能,励精图治,使拓跋氏回复。同期他亲征刘显,大破库草奚,安详阴山以南。在魏燕战役中,他亲率二万多魏军精骑渡河追击,大北燕军,称霸华夏,成为中国朔方实力最重大的政权。之后,拓跋珪讲求裁定国号为“魏”,并幸驾平城,改元天兴,史称北魏谈武帝。然则晚年的拓跋珪却因永恒服用“五石散”而脾性大变,作念出了好多猖獗事。
伸开剩余60%据《魏书》载:“朝臣至前,追其旧恶皆见杀害,其余或以神色变动,或以喘气不调,或以行步乖节,或以言辞失措,帝皆以为怀恶在心,变见于外,乃手自殴击,死者皆陈天安殿前。”嗑药后的拓跋珪,刚愎私用,狐疑多疑,平淡出现幻觉,整日惦记有东谈主想害他。偶有若干活气,就要诛杀大臣,以致大臣们惶遽不可竟日。 那时朝中以致出现了一个怪相:见不到他,急死东谈主,见到他,死东谈主。
寒食散无成瘾性,既然出现了不良反映,拓跋珪为何还要吃?
一方面,这是由于那时的地舆环境身分导致的。跋拔部世居代北,表象比华夏冷,易患风寒,况兼拓跋珪降生时“体重倍于常儿”,由于“肥东谈主有风”的不雅念,故而常将他的性格暴躁、隐晦失常也视为“风疾”的体现,受限于古代医疗水平,五石散在那时被合计是最佳的祛风药。因此自20多岁起,拓跋珪便已服用五石散
另一方面,五石散作为表层圈子的“入场券“,天子带头服用有助于不竭贵族东谈主心。拓跋珪复国后,为谋求总揽正当性,为强调天命所归,在生存中,拓跋珪“巩固黄老,欲以纯风化俗,虽称舆服御,皆去雕镂”,因此服五石散成了评释总揽正当性的象征之一。
由于无法哑忍天子的倒行逆施,最终公元409年,因拓跋珪幽禁于贺夫东谈主宫中,准备正法。当晚其子拓跋绍与宫中守兵及阉东谈主串连,发动政变杀死拓跋珪,之后一些将领趁便叛乱,北魏总揽摇摇欲坠,所幸遁迹在外的拓跋嗣攀附大臣安详叛乱,形态最终得以齐全。
其实早在拓跋珪之前,跟着五石散使用东谈主数的增加,其毒反作用冉冉表露,越来越多东谈主坚韧到它的危害。举例宰相桓温,由于永恒服用五石散,皮肤越过明锐,极易磨破,实在无法哑忍硬邦邦的新衣服,只可整日穿着破旧宽松的穿戴。“针灸始祖“皇甫谧因五石散使用失当,体魄浮肿,当作酸痛,最终残疾。更有甚者如名臣裴秀因嗑五石散后饮冷酒而一火。为什么五石散服用后不行饮冷酒呢?这还得从药物性质提及。《医心方》云:“凡诸寒食草石药,皆有热性,发动则令东谈主热,便冷饮食,冷将息,故称寒食散。”五石药性皆炙热绘烈,服用这药会让情面绪亢奋,体魄发烧,因此需要无数进食寒凉的食品、喝无数的热酒、穿宽松肥硕的衣服、络续来去通顺以致用冷水浇身来发散药性,稍有差池便会丧命。因此魏晋名士们食用药物后同样会到处来去,为此还成心创作一个名词——“行散“,当代汉语中的“散布”即源于此·。
五石散使用失当,轻则致残,重则耗费,也难怪孙念念邈在《令嫒翼方》中敕令众东谈主:“有识者遇此方,即须焚之,勿久留也。”
作家简介:南京医科大学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徐张源
原文刊于《人命时报》第1871期 2025年2月14日 星期五
裁剪、审核:夏媛媛
医学的历史与文化世博shibo登录入口
发布于:江苏省